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民俗风情】它可不是只有泼水节!——走进傣族



傣族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中国境内傣族的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宁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提起傣族,

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泼水节、孔雀舞,

这些深入人心的民族特色文化,

体现了傣族人民的性格与审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然而,

傣族的独特之处远远不止这些,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几个傣族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睡觉也能治病?

  傣医的睡药疗法是傣医按病情不同配备相应的鲜品或干品中草药,切碎加水或酒烧热,将热药平摊在睡床上,让患者直接睡在药上,加盖被褥,使药物热透周身,以达到发汗、活血、除风湿止痛之功。

  傣医始祖医圣腊西答俄,创立了傣药“雅叫哈顿”,现已载入国家药典。随着傣医药医疗实践,形成了傣族医药学理论。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的睡药疗法,又称“暖雅”,是傣医治病的十大传统疗法之一,2010年,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陶传女不传男?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汉语俗称“土锅”。明初钱祖训所著《百夷传》称: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

  千百年来,傣族所传承的传统制陶术,已成为了傣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制陶是由妇女世代相承的。

  过去,传统制陶工艺的传承,一般以婆传媳或母传女的家庭传承方式为主,从准备选土、挖土、制作陶坏、烧制陶器直到最后出售,均由妇女来完成。整个陶场上皆无一个男人,烧窑时更不许男人看见,据说只要男人看到后,陶制品就会被烧裂,导致前功尽弃。

  因此,从这些现象中可看出傣族先民们按照性别自然分工的痕迹。时至今日,傣族妇女仍然在延续着这一古老的传统,并肩负着传承手工制陶技术的责任,将这一技能传授给下一代女性,但这种分工已没有严格的界限,男人们也开始参与其中。

  傣族制陶技艺最突出的特色为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纹的木拍拍打出印纹,这与南方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相一致。其主要工具有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主要技艺流程包括舂土、筛土、拌沙、渗水、安装转盘、制坯、打坯、干燥、烧陶等环节,所生产的陶器按其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具、建材、赕佛用具等。

  傣族陶器在用料上亦有讲究,主要以泥土加砂石料。其焙烧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包括露天焙烧和封闭半焙烧等多种方法。成坯方法呈多样化特点,有无转轮制坯、脚趾拨动慢轮、手拨动转轮等方式。这些远古时期的制陶技术,至今仍为傣族传承使用。

  在西双版纳,只有少数村寨的几户人家还会制作陶器,原始制陶术已处于即将消亡的状态,亟待拯救和保护。

  慢轮制陶于2006年由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会跳舞的马鹿?

  马鹿舞,傣语原名“戛朵”,“戛”意为玩耍,“朵”相传是一种形似马鹿的长体、长角的神秘野兽,“戛朵”即模仿这种野兽跳的舞。

  相传,马鹿是佛祖释跏牟尼身边的庞物,所以,在所有动物中,马鹿威信最高,是吉祥的化身,它到哪个村寨,哪个村寨就五谷丰登,于是人们开始摸拟马鹿跳舞,以此祈求平安吉祥。

  佛经故事和马鹿活泼的习性启迪了民间艺人的创作灵感,人们将马鹿打闹、嬉戏的动作模仿出来,同时配上用竹篾和颜色鲜艳的绒布制成的道具,和着象脚鼓、排锥、镲等乐器奏出的节奏,在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尽情地欢跳,展示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逢泼水节或重大庆典活动,人们都要扎马鹿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

  2021年,傣族马鹿舞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傣族人民把大自然的美

与人的心灵美、行为美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观点。

通过了解傣族文化,

能够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加强民族团结。

(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文案提供:第一图书借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