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石星经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小A:采访一下,你听说过哥白尼和伽利略吗?
小B:当然,他们是著名的天文学家。
小A:那甘德和石申呢?
小B:必须知道呀,这是我国的骄傲!因为他们是世界天文学的先驱。甘德写《天文星占》八卷,石申写《天文》八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称为《甘石星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天文学研究益处多
天文学、数学、医学、农业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科学。要知道,中国有着最早、最具体、最丰富、最准确的天文记录、彗星记录、太阳黑子记录,还有最早的超新星记录。
掌握了天文学,就有了先进的历法。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观察不同星象变化总结规律,指导农业生产,预防洪涝灾害,发明二十四节气。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观测天象,古来有之。而咱们国家,可以说是遥遥领先。
战国时期,齐人甘德、魏人石申各写出了一部天文著作。后人将这两部作品合称为《甘石星经》。他们观察了五颗行星的运转:金、木、水、火、土,并发现了它们的运转模式。

《甘石星经》记载了800颗恒星的名称,其中121颗恒星的位置已经确定。
石申还发现,日食和月食是天体相互掩蔽的现象。为了纪念石申,月球上现在有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位于月球背面北极圈附近,月面坐标为东经105°、北纬76°,面积大概在350平方公里。
而甘德、石申所测定的恒星记录是世界上有记录以来最早的恒星表,标志着人类首次建立了完整的坐标概念,并发现行星有逆行现象,大约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古的“欧洲第一颗恒星名单”早200年。

石氏星表
木卫三的发现
在科技没有这么发达的古代,甘德仅仅用肉眼就发现了木星,比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609年用天文望远镜发现木星足足早了2000多年。在没有精确仪器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发现是十分令人震惊的。

木星和木卫三,远处为木星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天文学家通过北京兴隆天文台的现场观测证实,木卫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肉眼观测。在1981年的一次观测中,所有8名观测者都看到了木卫三,证实了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很难想象两千多年前甘德在夜空中抬头观察了多少次,也很难想象他能多么谨慎和独特地做出如此富有远见的发现。
《甘石星经》“牛”在什么地方?
![]()

《甘石星经》
首先是《甘石星经》对五大行星和日、月食的解释。对于日食和月食,书中从理性的角度明确指出,日食和月食是“天体相互遮盖”的现象。
而对于行星的运行,甘德和石申则是逆行现象的最早发现并记录者。甘德记录说:“出而复还为‘勾’”,“再勾为‘已’”。把行星从顺行、到逆行、再到顺行的视运动轨迹,形象地描述为一个大大的“已”字。
甘德还准确地计算了行星的“度数周期”(即行进特定度数所需的时间)。例如,火星的周期是410度780天,这与实际时间非常接近。
《甘石星经》的历史地位
《甘石星经》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高度,也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生活。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利用天文知识建造了阿房宫和骊山陵墓。这两座建筑上秉天文学,下依地理学。西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重建长乐宫时,城墙加高三丈。因为“城之南为南斗,北为北斗,今称汉旧都为斗城”。
清代顾炎武曾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无论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天文学的独特热爱,还是中华文明中无处不在的天文元素和符号,都反映出天文学自古有着深刻的影响。
(以上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文案提供:第一图书借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