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建筑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岳阳天下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远吞长江。李白诗云:“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雄楼论古今
岳阳楼始建于何时?
清以前修志皆谓“莫知其始”。至同治时的《巴陵县志》,才依据宋时范致明的《岳阳风土记》巴丘“郡城乃鲁公所筑”之说,推测“岳阳楼或曰鲁肃阅军楼”。后人多采此说。
其后千余年间,岳阳楼几经兴废,历尽沧桑,有史可查的修葺达30余次。保持到现代的岳阳楼,是清光绪六年所建的。1983至1984年,在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建筑艺术风格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技术对岳阳楼进行了重修,同时,改建了周围“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四座牌坊,翻新了怀甫亭、三醉亭、仙梅亭三座辅亭。楼内陈设也有所充实。在江南三大名楼中,惟岳阳楼古朴宏伟,旧貌依然。
建筑格局
岳阳楼主楼坐西朝东,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顶覆琉璃黄瓦,构型庄重大方。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三亭托月云
三醉亭
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北侧,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与仙梅亭相对应,因传说中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此名。三醉亭为二层二檐顶歇山式建筑,红柱碧瓦,门窗雕花精细,属纯木结构;门上雕有回纹窗棂,并饰有各种带有传奇故事的刻花;一楼楼屏上挂有吕洞宾卧像。
怀甫亭
怀甫亭位于岳阳楼下临湖平台,四周环以栏杆,上部为纯木结构,亭中竖有石碑一方,正面刻着杜甫的画像和《登岳阳楼》诗,背面刻有其生平事迹,北面檐下悬挂有樟木匾额,上书"怀甫亭"三个字,是岳阳人民纪念诗圣杜甫的地方。
仙梅亭
仙梅亭位于岳阳楼南侧,与三醉亭相对应,是一座呈六边形,二层三檐,檐角高翘,纯木结构的小亭,上盖绿色琉璃瓦。明崇祯十二年,岳州推官陶宗孔主持重建岳阳楼,于楼基沙石中得石一方,去其泥水,显出二十四萼枯梅一枝,时人以为神物,称之“仙梅”,乃建亭,置石其中,名“仙梅亭”。
忧乐最关情
《岳阳楼记》之于岳阳楼,如同《滕王阁序》之于滕王阁,说是楼以文传,文与楼相得益彰,当然不错,而《岳阳楼记》之所以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楼台赋记,实在是因为范仲淹德能超凡,心怀天下,才有这至情美文,千古风范。
欧阳修后来为范仲淹写的碑文中说,范文正公从小即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岳阳楼记》有这样的境界,绝非偶然,是范仲淹宏伟抱负和高洁操守的集中体现。
岳阳楼“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是湘楚文化的杰出代表,岳阳楼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殿堂,还飘溢着玄学文化的仙气。岳阳楼之美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美,建筑中庸对称,纯木、飞檐、盔顶,自上而下,祥云缭绕、龙凤呈祥、四梁贯顶,体现了天、地、人合为一体。左“仙梅”,右“三醉”,楼亭互衬,为建筑艺术的精品,儒道文化的丰碑。
湘江晚照 岳阳名楼
内容来源:以上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
部分内容来自于《楼台亭阁》,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文案提供:第二图书借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