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民国俊彦】文学巨匠,铮铮傲骨——鲁迅



文学巨匠

铮铮傲骨

——鲁迅


他,是近代东方的文学巨匠。

他,启发中国,名震东亚,蜚声世界,

被誉为: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他,就是鲁迅(1881-1936)。


  让他声名赫赫的除了文学的天才、锐利的批判、深刻的思想,还有就是他自己本身。最硬的骨头、最强大的意志力,以及对民族、对人民最深沉的爱。


鲁迅趣闻


  有一次,鲁迅的侄女在鲁迅家做客,吃晚饭时,她问道:“你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那么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鲁迅问道。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你的鼻子又扁又平。”侄女说。

  “你不知道,”鲁迅笑了笑,“小时候,我鼻子跟你爸爸的是一样的,只是后来才变扁变平了的。”

  “那是为什么呢?”侄女不解地问。

  “那是到了后来,我住的环境比较黑暗,到处碰壁,所以把鼻子都碰矮了!”鲁迅说。


生平

“胡羊尾巴”出世



“胡羊尾巴”的由来


  鲁迅五六岁时,宗族里的人,根据他平日的表现,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胡羊尾巴”。

  胡羊尾巴,顾名思义,就是胡羊身后的短尾巴,圆滚滚、毛茸茸的,总爱悠闲地摇来晃去。

  这是句绍兴话,既指鲁迅身形矮小灵活,动作敏捷利落,又是对调皮伶俐的孩子的喜爱赞扬。


  无声的中国,何处秋声破寂寥。

  1881年9月25日,一声婴啼。绍兴新台门周家新添一名男丁,赋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来,他叫鲁迅。

  这是一个专门用来发出洪钟般巨响的名字。

  无声的中国,从此有了一个震耳的声音。周樟寿是一个人,而鲁迅则是一副骨头,又硬又韧的骨头。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在众人沉睡的铁屋里,放声呐喊;在千夫所指的旷野中,荷戟彷徨。

  毛泽东说:“鲁迅先生没有一丝奴颜和媚骨”。


从周樟寿到周树人


青年鲁迅


  他生于忧患,长于幻灭。

  出生时,《南京条约》早已签订,京郊五园已是一片焦土,同治中兴和洋务运动仍在持续,中法战争的脚步已渐近。

  十几年后,甲午战争将宣告一切改良的破灭。

  书香门第周家,最后一位士大夫是爷爷周福清。生性桀骜但“晚节不保”,为了家族前景,晚年的周福清遂行科举贿赂,事发拿问,被判处“斩监候”。

  父亲周伯宜,就在此时得了重病。

  年幼的鲁迅在野地、当铺、药店、三味书屋之间疲于奔命。

  周樟寿被安排到大舅舅家,受尽冷眼,被视为“乞食者”,连下人都看不起他。后来他对学生回忆说:“从前人们看我像是王子一样,但是后来又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于是从那时候起,我就痛恨它了。”

  父亲终究还是病死了。孤儿寡母,被同族欺凌。他向来尊敬的长辈,在利益面前变得面目狰狞;他抱有好感的邻居,造谣生事让他深陷窘境。

  1898年,戊戌年,他进入南京水师学堂。从那以后,周樟寿改名周树人。


弃医从文


  1902年1月27日,周树人以一等第三名的优秀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决心到日本留学。3月24日,周树人深怀国仇家恨乘日轮“大贞丸”号赴日留学。

摄于鲁迅日本求学时


  在日本弘文学院时,周树人结交了绍兴同乡、终生挚友许寿裳。两人常常通宵达旦,忘了吃饭睡觉地讨论中国人的国民性问题。挚友许寿裳回忆,那时的周树人,每天都在思考着三个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

  很多中国留学生,只为镀金回去做官,不安心读书,整天吃喝玩乐,不是在会馆里“咚咚咚“地学跳舞,就是关起门来炖牛肉吃。树人对他们的行为很反感,想道:“炖牛肉吃,在中国就可以,何必路远迢迢,跑到外国来呢?”

  1904年从弘文学院毕业后,周树人选择了学医,去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碰到了他的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个尊敬中国文化的学者,也很喜爱他的中国学生周树人。可惜,周树人学至半途就要退学。因为课堂上一组幻灯片展示的中国人被杀头的场面,周树人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他看到那些围观的同胞,脸上没有愤怒也没有哀伤,“一个个木然无所表示”。

  他知道,任何高明的医学也救不了这样的人,因为从存在的价值上,这并不能算作真正的人。在当时的日本,报纸和广告上,都把中国人称为“动物”。

  于是,他决心从事文艺。中国人之病,不在身体,而在精神。


“鲁迅”横空出世


  1909年6月,周树人归国。

  先回到浙江,在杭州教书,在绍兴办学。辛亥革命,他热情高涨,为了捍卫革命,甚至领着学生手持刀剑走上街头。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他看到的是《药》的愚昧,是《孔乙己》的悲凉,是《阿Q正传》里的精神醉虾、自私自利和新旧勾兑。

  意气风发的同乡加同学——鉴湖女侠秋瑾,1907年血洒绍兴古轩亭口,但泱泱中国,依旧寂静无声。

  没有人知道英雄洒出来的是碧血。在后来的小说《药》里,碧血只是用来涂抹一个据说可以治疗肺痨的馒头。

  辛亥革命成功,但在成功之后,他的朋友陶成章死了、范爱农死了,这些年轻的激烈者、温和者都归于黄土,而中国并未看到多少改变。

  周树人深深感受到个人的无力。1912年,他随教育部迁至北京,数年里沉溺于古籍、金石、佛经。

1912年,鲁迅身穿据说是自己设计的西式夹克


  1917年8月,钱玄同找到了周树人,希望他扔掉那些古碑抄本,起来“做点文章”。于是发生了一段著名的对话。

  周树人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痛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于是周树人起来了。

  次年5月,《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鲁迅”横空出世。他假借狂人之口,高声呐喊:“中国是一个吃人的民族,我们在被吃的同时也一样吃人!”

  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滥觞,而它一旦出现,就成为了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峰。


鲁迅的著作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杂文合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等

学术专著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翻译作品

《壁下译丛》、《桃色的云》、《苦闷的象征》、

《月界旅行》、《小约翰》等

美术作品选

自我象征(猫头鹰)

北大校徽(鲁迅原版)

 


鲁迅经典语录


01、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两地书》

02、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效之后。

——《中国语文的新生》

03.、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随感录四十一》

04、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论睁了眼看》

0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

06、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狂人日记》


END


(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和书籍,侵权即删)

参考图书:《鲁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