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

【国家宝藏】第八期:走进唐朝时期文物——《万岁通天帖》、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



第八期

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

本期国家宝藏,邀您一同走进唐朝文物——《万岁通天帖》、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感受宝藏文物的魅力风采。

《万岁通天帖》卷一笔墨乾坤

  《万岁通天帖》又名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唐摹即唐代的摹本,它是书圣王羲之一门7位书法家作品集合成的一卷法帖摹本。

请欣赏《万岁通天帖》唐摹本

  公元697年,武则天将王羲之后人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十人二十八帖法书真迹交予弘文馆勾摹留存。真迹已佚,现仅存此卷摹本,且流传过程中仅剩七人十帖。

  《万岁通天帖》共收录七人十帖,包括:王羲之行书《姨母帖》、王羲之草书《初月帖》、王荟行草《疖肿帖》、王荟行草《翁尊体帖》、王徽之行书《新月帖》、王献之行楷《廿九日帖》、王僧虔行楷《太子舍人帖》、王慈行草《柏酒帖》、王慈草书《汝比帖》、王志行书《喉痛帖》。卷尾有“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的衔名。

(《万岁通天帖》局部之一 )

(《万岁通天帖》局部之二)

(《万岁通天帖》局部之三)

  世传王羲之的书迹,原件真迹目前还未有现世。我们能看到的有两类: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一是唐代蜡纸勾摹的墨迹本。《万岁通天帖》属于第二种,是最接近真迹的摹本,因此被称为“下真迹一等”,如今存世的王羲之唐代摹本也只不过9卷-足见其珍贵。

勾摹痕迹

火烧痕迹

  当我们目睹这件古物的细节时,每个人都会特别感动。首先,因为它是很忠实的临摹,忠实到甚至精心勾摹了原作的缺损;时间也赋予了它独有的印记:上边有宋代到清代收藏的记录,有岳珂、文徽明这样名家的题跋,有两次经历火烧的痕迹·····它就像一位经历丰富的老者,缓缓地向我们诉说,或许是神形兼备的临摹功力和种种历史机缘,共同造就了《万岁通天帖》的传世价值。

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一盛世威仪

盛唐气象的最真实记录

  唐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等方面交流非常丰富,特别是长安城,当时有东市、西市,都是为了促进贸易交流繁荣。所以说,《阙楼仪仗图》的发现和保存,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大的作用。

——强跃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

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1971年发掘于唐懿德太子墓。该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乾陵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

  《阙楼仪仗图》共两幅,内容相同,分别绘于懿德太子墓墓道东壁和西壁,均高296~420厘米,均宽928~976厘米,揭取时被对应分为四小幅。画面壮阔,人物众多,以山为背景,绘城墙、阙楼和即将出城的仪仗队。

  画面颜色以赭色(艳红色)为主,绿色为辅,红、黄、青色点缀其间,体现了盛唐时期绘画技巧的高超水平。

  《阙楼仪仗图》展示了当时大唐都城长安的盛象。

  当时的唐朝,按照后世的记载,已进入盛唐,高宗时期唐朝版图最大。其时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东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鼎盛时期,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长安常住人口高达185万,流动人口51万,外国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

  这种盛唐气象就被记录在懿德太子墓的《阙楼仪仗图》中,它是最真实的图像记忆。《阙楼仪仗图》包括了主要象征帝王的三出阙、高大壮观的城墙和即将出城的仪仗队。仪仗队由196人组成,包括步行卫队、骑马卫队和车队,浩浩荡荡,井然有序。从车的形制和装饰看,属于礼制规定的皇太子级别的金辂车。整个仪仗队将大唐皇室的威严和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望而生畏。

阙楼连着城墙,高大壮观

  阙楼是宫门前的标志性建筑。由高到低共分三层,表明此阙楼为三出阙,由一座母阙、两座子阙组成。三出阙为帝王象征。

三军仪仗分步兵、骑兵、车马队,共196人

  大唐的盛世,就这么通过精彩的《阙楼仪仗图》真真切切地摆在了眼前。文物的魅力就是真实的力量。它们承载的是民族的过往,必将通过文化血脉传承而影响民族的当下与未来。

《国家宝藏》记录着我们的过去,

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

你我都是文物的守护者,

让我们一同守护文物,

守护历史,

守护中华文明!

主办单位:

天津港保税区文化中心

咨询电话:

022-8492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