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

【诗情画意】腊八里的笔墨中国风



  “点画清真,画法通于书法;丰神超逸,绘心复合于文心”。

  传统诗、书、画同源共体,演绎着古人的风雅。【诗情画意】专栏,带您赏析“经典”,呈现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回到诗人和书画家生活的时代。

  今天,让我们感受“腊八”里的笔墨中国风!

腊八书画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时至岁末,腊八拉开了春节的序幕。“腊八一碗粥,明年好兆头”,腊八至,朋友们别忘了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来年可万事“粥”全。

  清代的唐岱、丁观鹏等宫廷画家曾根据每个月的生活情景,作了一组十二开的《十二月令图》。

  十二月的这一幅,描绘了腊月时人们赏雪嬉戏的场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幅画作吧!

  这幅山水楼阁画精密有致,富有情趣。从描绘的景物看,表现的应该是圆明园的景致。画中房屋雕梁画栋,鳞次栉比,古松挺立,怪石嶙峋。点景的人物攒三聚五,玩得不亦乐乎。

  画面最近处的长廊前,老人慈爱地望着嬉闹的孩子,穿绿衣服的孩子蹲在地上,专心致志地盯着地上的陀螺;画面中间的院子里,三个人正齐心协力堆雪狮,旁边的同伴兴致勃勃地招呼其他人加入,有的同伴铲起积雪,为这项工程提供原料;开阔的冰面上,划冰船的人三五成群,欢笑声在冰面上空回荡;远山跌宕起伏,在积雪的笼罩下显得更加厚重。

  这幅画作要表现的内容很多,因此如何构图就成了画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画家通过井然有序的建筑,把空间合理地分割成好几个区域,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同时,画面上方远山、冰面的豪迈壮阔与下方建筑的精雕细琢,本该是相对的两种美感,但在画家的精心安排下,二者和谐统一在一幅画面中。

腊八由来

  腊八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腊八节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腊八节由“腊祭”演变而来。上古时期的先人在寒冬将尽的十二月,用猎获的野兽来祭祀,祈求丰收吉祥,被称为猎祭。因为“腊”通“猎”,猎祭,也就更名成了腊祭。最初,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直到南北朝时,才把腊祭固定到初八这一天,也就成了我们现在的“腊八节”。

关于腊八的诗歌有很多,

让我们继续领略腊八里的笔墨中国风

腊八诗歌

  俗话说,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办,可见腊八作为春节的“前奏”,家家户户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作准备,世间自然也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南宋文人陆游就把乡村欢度腊八的场景记录在诗篇中。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南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

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

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唯药物,

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更相馈,

更觉江村节物新。

译文

  腊月,微风轻拂,这微风里已经有了些许的春意。作者漫步走过了邻居家的柴门前,发现里面已经升起了袅袅的炊烟,小村外的水边,耕牛的脚印重重叠叠。

  村子里一派安静祥和的气氛,作者也十分悠闲:他无欲无求,只是衰老多病的身体需要一些药物;没有差役赋税,也使他感觉自己是个闲人。这时,邻居适时地送来一碗腊八粥,让他在这份关怀中感受到江边小村里春天的气息。

赏析背后的故事

  作者以清新自然的笔调,表现出了江边小村腊八时轻松惬意的氛围,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份悠然的美好。诗里,还将腊八粥称作“佛粥”。为什么呢?因为有一种说法,认为腊八节的出现与佛教有关。传说佛祖在苦行时身体虚弱以致昏厥,后来他吃了牧羊女用米、豆煮成的粥后,才得以恢复体力,悟道成佛,而成道日正是腊月初八。所以在这一天,寺院都要煮粥、施粥,表示纪念。

  “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从腊八节起,人们开始与旧年告别。天气渐暖,预示着春天将近,万物也在萌生中迎接着春节的到来。

下期更精彩

内容来源:《诗书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案提供:科技产业信息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