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这样买买买
买买买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曾经以自给自足模式为主的小农经济不同,现代人的生活丰富了很多,需求也和曾经大不相同,买买买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需求。每年购物节不断,打折,满减,购物券一个不少,让人忍不住剁手。
那么看起来佛系的古代人会剁手吗?今天就来看看古人买买买的一些事儿吧!
古人对买买买的热爱,比我们更疯狂!
古代购物狂欢节
《醉翁谈录》中记载了唐宋时期七夕乞巧节的盛况:“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
当我们遇到网络拥堵付款失败时,可能刷几次就放弃了,而古人为了购物居然堵了整整三天!为了抢到最优惠的价格,购物节我们熬夜蹲点秒杀,古人比我们更拼,为了赶早集,天刚亮他们就从家出发了,离得远的甚至要半夜就起床了。
要想满足买买买,那么得看钱钱钱!
古人的消费方式
消费的前提是收入,不然哪有钱花呢?当时人们的消费日常是怎样的?他们外出怎么花钱?你肯定会说“用银子呗”。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就用离我们最近的中国古代王朝——清朝来举例吧。
根据清朝《大清会典 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记载,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从九品31.5两,京城普通老百姓的月收入大部分为2—3两银子(1两白银约为1000文铜钱)。再看清朝的物价水平,乾隆十三年(1748年),北京内城四间瓦房价值约70两,四间房面积大概就是80平方米,也就是说,当时1两银子可以买约1平方米的房子,一个京城普通老百姓的月收入,可以买2—3平方米。
不说房价,再来看看日常消费品。吃的方面,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大米每升或为7文,或为9—10文;鱼每斤25—40文;猪肉每斤50—60文;牛羊肉每斤30—50文。不想在家里做饭的,可以出去吃。非富即贵的、喜好奢华精致的人,可以选择饭庄,比如聚贤堂、会贤堂等。比较讲究又手头阔绰之人,可以去饭馆,比如庆云楼、东兴楼等。如果手头不宽裕又想果腹,可以去饭铺。
说完了普通百姓的消费方式,下面分享一个帝王消费的小故事~
买东西最好用银子
据说,清朝的同治皇帝喜欢背着自己的母亲——慈禧太后出宫,一个人在北京城里闲逛。有一次,他逛到北京城的文化市场——琉璃厂。琉璃厂的店铺里,卖的都是书籍、文房四宝等东西。同治进入一家店铺,看看拣拣,看到这家店卖的宣纸很是不错,于是就买了些“玉版宣”。然而,付账的时候,同治一摸身上,不禁有些懊恼,原来没带银子!虽然没有银子,但还有一些金瓜子。所谓的金瓜子,就是用黄金打造成的小型金锭,专门用于宫中赏赐之用。同治就拿出金瓜子来付账,不料掌柜平日里收的都是白银和铜钱,根本没见过金瓜子,于是坚辞不受,把眼前的这位皇帝赶了出去。
从这个故事可以推测,在清朝,白银和铜钱才是社会上通行的货币。
▲清末民初天津万宝加练赤金一两金锭 (图左)
▲清咸丰七年江海关元宝锭(图中)
▲同治通宝,清穆宗同治年间铸造(图右)
谈完了“买买买”必备的“钱钱钱”,那么古人都去哪里买东西呢?
古代的“商场”
按照《木兰辞》的描述,决意代父从军的木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街串巷一通买买买,把自己出征的行头置办齐全。千百年后,再念起这段,除了为木兰的孝顺和勇敢叫好,或许也会感慨几句——古时的市场商品还真丰富,随便一逛,上到坐骑下到装备都能尽收囊中。
事实上,早在几千年前,逛街就成了古人必备的休闲选择。逛铺子,买好物,听小曲儿,看杂耍,品香茶,下馆子……别说,老祖宗们逛街,不仅有逛头,更有说头。下面来看一个视频,形象地展现了宋代街头百姓热闹的生活场景。
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逛哪里?逛什么?怎么逛?
真正意义上的逛街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候,诸侯攻城略地,打得不可开交,大大小小的动乱和分裂随时都在发生,原有的城市的旧格局、旧体系逐渐土崩瓦解,在此缝隙中,手工业和商业反而找到了宝贵的发展机会,越来越繁荣。商贸活动开展得越来越红火,大伙儿“买买买”的热情越发高涨,自然迫切需要一个功能完备的场所,这时,便轮到“市”真正登场了。
两汉时期,情况有改观,逛街变得更加有趣。据记载,西汉时期都城长安设有九市,东汉洛阳城外还有专门的马市、南市,老百姓们不仅有街可逛,还有繁华的商业中心可逛。
▲清代·谢遂 《仿宋院本金陵图卷》(局部)
描绘的是宋代南京的城市风貌,此为清朝时的仿本。画面中,粮店、车轮加工厂、当铺等各种店铺鳞次栉比,街上还有形形色色的小商贩在兜售商品
先前统治者们追求的只是让大家有街可逛,而后来让大家享受逛街,随着愈来愈响亮的叫卖声一起出现的,是各式各样的繁华商业区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丰富精彩的消遣选择。
大唐盛世,逛东、西两市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勋贵们多半住在朱雀大街东边,由此形成的东市自然“四方珍奇,皆所积集”,放到现在来看,活脱脱一条高档奢华购物街。东市繁华异常,西市也不落后,虽说商品不大名贵,但逛街体验绝对管够。在这里,不仅能逛到珠宝、纺织品、茶叶、药材等寻常铺子,还不需要找代购,就能买到从中亚、南亚乃至新罗、日本远渡而来的“外国货”。
于古人而言,光是通晓了以上情形,还不能把街逛好。这里头的门道,远不止此。不同时间,得逛不同的街,囤不同的货。
《成都古今记》就清清楚楚地写着“指南”——“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这样的街道还有很多,它们散布在全国各地,城里乡间,悄悄地,注视着时光流转间的风云际会,讲述着千百年前的“逛街”故事,见证着百姓们走街串巷的热闹繁华,记忆着那一幕幕鲜活的人间烟火。
读过这篇文章,是不是对古人“专业的”购买观也有了一些了解了呢?
「与古人对话」系列
下期为您带来“古人生活满满仪式感”
以上内容来源于《古人原来这样过日子》及网络
文案提供:电子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