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01关于立秋节气的介绍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02关于立秋节气的习俗
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03关于立秋的食物
1、玉米。玉米具有健脑和中,通利小便的功效。玉米是粗粮中的保健佳品,玉米被世界公认的“黄金作物”,一般人群都可以食用。玉米中的膳食纤维含量极高,具有刺激肠胃蠕动,加上粪便排出的功能,常食用玉米还可以预防便秘等疾病。
2、莲子。莲子具有清心,补脾止泻,益肾,安心安神的功效。秋季容易使人产生忧伤的情绪,就是所说的“悲秋”。而莲子具有养心安神,收敛浮躁心火的作用。一般人群都可以食用。
3、红小豆。红豆具有很高的药用和良好的保健作用,红豆药用可以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可治疗小便不利、脾虚水肿、脚气病等。秋天吃红豆可以养生,这是因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通常较高,空气湿度也较大。
4、茄子。立秋吃茄子最去火,茄子不仅是价廉物美的大众蔬菜,还是种食疗佳品。中医认为,茄子性凉、味甘,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祛风通络、宽肠利气等功能,所以在这个季节吃些茄子能降火气,除秋燥。
立秋古诗鉴赏
立秋后题
[唐] 杜甫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品令·立秋十日
[宋] 卓田
立秋十日,早露出新凉面。
斜风急雨,战退炎光一半。
月上纱窗,疑是广寒宫殿。
无端宋玉,撩乱生悲怨。
一年好处,都被秋光占断。
你且思量,今夜怎生消遣。
立秋图书推荐
《立秋·贴秋膘》
内容简介:本系列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线,在贝儿一家人的旅行故事中,展现中国24个城市和乡村的风土人情、美食美景,穿插了时令起居饮食、传说和历史故事、农耕文化、地方特色民俗、名胜古迹,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贯穿旅行吃喝玩乐,带读者走遍祖国大好河山,拥抱广袤自然,领略舌尖上的中国,足尖上的节气,从书本阅读走入烟火生活。
架位信息:
1楼亲子阅览室10排04列3层
秋叶飘,百果香,丰收之季祝健康;
秋风起,天渐凉,立秋早晚添衣裳;
遍地黄,送吉祥,祝福一语送安康:
立秋快乐!
主办单位:天津港保税区文化中心
咨询电话:022-8492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