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
一年之际在于春
春季
它,朝气蓬勃
它,生机盎然
它象征着一切美好与希望
诗
是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语言
描绘美妙而富于生活的情趣
比喻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
当春天,遇上古诗
是否,是一场美妙的际遇呢?
传统古诗人人颂
华夏文明代代传
4.23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天津港保税区文化中心特推出“沐浴书香·快乐成长”少儿系列阅读推广活动,本期书香古韵——咏古韵·赞春光,带小读者们一同走进古诗之赞美春光的名篇,去感受中华文化的书香古韵之美。
让我们一起开始本期的古诗之旅吧~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介绍
贺知章,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唐天宝三年告老还乡为道士。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
诗句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白话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诗文赏析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质朴美丽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扫描上方二维码 即可观看古诗朗诵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介绍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诗句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白话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诗文赏析
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恼怒、失望。因此当这始料未及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令作者多么惊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令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去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不过是像小孩子捉迷藏一般,偷偷地躲起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在这首短诗中,诗人用一颗童心将春光描写得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小诗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珍品。
扫描上方二维码 即可观看古诗朗诵
小朋友,今日份的古诗
有没有令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
一幅幅优美的春日风光呢?
古诗的学习与积累
对我们日后的学习
亦是非常有帮助的哦!
-END-
主办单位:天津港保税区文化中心
咨询电话:022-8492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