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
跨越时空,传承创新。
古典艺术和现代元素的融合,
让绘画与诗词作品“舞”起来,
舞蹈视觉盛宴,
让传统焕发鲜活的生命力,
激起人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回忆与守望。
【云享艺术】系列推文,
带你走进不一样的
《只此青绿》《丽人行》《唐宫夜宴》《纸扇书生》《洛神赋》
2022年虎年除夕,人们再次看到一次中国传统文博美学的现象级“破壁”与“出圈”。亿万观众观看的央视春晚上,舞蹈史诗《只此青绿》成为整台节目的爆点,点燃了观众的热情。被观众赞为“绝美”“美哭了”的这个节目,随后上了热搜,引燃了一波网络刷屏和转发潮。
编导韩真介绍,《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由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不同于黑白色调的水墨画,该画因用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而得名,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弘。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运用“深远”的构图法,把近景、中景、远景结合在一起,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给人以“咫尺千里”、江山寥廓的感觉,开辟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令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
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千里江山图》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
想了解更多关于千里江山图的知识可以看一下我们之前的推文:【图书推荐】华夏瑰宝——绘画艺术之千里江山图
只此青绿
《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主创团队正是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青绿是《千里江山图》的魂,是剧中唯一一个抽象的、写意的角色,也是全剧的美学提纯,无生命,但有温度。
《只此青绿》首演于2021年8月,由中国舞坛“双子星”周莉亚、韩真担任总编导。这部舞蹈诗剧对话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舞绘”的是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至今已在全国16城巡演五十余场,获得人气口碑双丰收,超过了3亿次的点赞。
2021年10月,《只此青绿》选段“入画”登陆《国家宝藏·展演季》首期,获244万点击播放;2021年12月,《只此青绿》选段“青绿”登上2021“最美的夜”bilibili跨年晚会,与1.8亿观众实时在线共鉴东方美学。
为创作《只此青绿》,编导们几乎看遍了宋代的诗词、绘画,从表现形式、舞者选择到没日没夜的排练,完善动作用时近1年8个月才将它搬上舞台。整个舞蹈诗剧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绵延流动的青绿江山,恢弘深沉的神秘气质演绎得淋漓尽致。
由于时间限制,虎年春晚上展示的是《只此青绿》的一段群舞,是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表达出群山层峦叠嶂的概念。
舞者的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青绿的扮演者孟庆旸,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也可以想像成山间瀑布。
当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看到一座山峰迎面而来。
当她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仿佛山峦在动。
当舞者们呈现不同造型和体态变化时,是在模拟山峦的层峦叠嶂。
— 你我皆是展卷人 —
此外,建议各位再去看一下《国家宝藏·展演季》的版本,那是整个舞蹈诗剧最后一小节,浓缩了精华,也表达了内涵。
观众看《千里江山图》看得是画,但是《只此青绿》却将其内核展现出来。在完整版《只此青绿》中,青年舞者张翰扮演王希孟,从少年为何作画,如何作出画,最后喜极而泣全部表演出来。舞美编排和服装配色都是满满的宋代风,这是融入了王希孟的故事。
编者从《千里江山图》寻找灵感,却将《只此青绿》成为画与人情感的连接,当看到王希孟最后哭泣,看到宏大音乐背景下,每位舞者定格,那一刻大家才了解这幅画的震撼之处。它还原的不仅仅是《千里江山图》的绝妙笔法跟隽永意境,更带观众领略了山水气韵,和人文风骨。
《只此青绿》不仅仅是一场舞蹈视觉艺术盛宴,更激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集体回忆与守望,将《千里江山图》这一中国古代名画带入大众的视野,画家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的故事也让这一舞蹈诗剧充满了传奇色彩。完整版的《只此青绿》通过展卷人的视角跨越时空对话王希孟,环环相扣的故事结构加上富含意蕴的舞蹈编排,最终使节目取得了巨大成功。
《只此青绿》一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回归民族审美的视觉创新性,高品质的演出画面和舞蹈水准展现了全体创作者的工匠精神,提升了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只此青绿》的成功为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路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以上图文、视频来源于网络,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国知网)
文案提供:第一图书借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