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

【国家宝藏】第四期:走进战国时期文物——曾侯乙编钟、商鞅方升

璀璨文化

国家宝藏

第四期

战国文物

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

光耀于世,

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

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彩乐章。

  本期国家宝藏,邀您一同走进战国时期文物——曾侯乙编钟、商鞅方升,感受宝藏文物的魅力风采。

曾侯乙编钟

——华夏正音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主要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曾侯乙编钟完整图)

  曾侯乙编钟,铸造于战国早期,1978年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保存最完好、铸造最精美的一套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钟架长748厘米,高273厘米。全套编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的钟重8千克。

细节展示

  角钟四十五件,分五组悬于中、下层钟架横梁上。钟体皆合瓦形,上窄下宽,钟体表面及角部均铸有繁缛的花纹,钟体两面皆有铭文。

  镈钟一件,悬于下层长架中部,钟体近扁椭圆形,平口,面体饰龙纹,面中间有铭文。


  钟架为铜木结构,由六个青铜铸造的铜人座、两根铜圆柱、六个铜套木圆柱顶托、土根、木横梁构成。

  横梁两端皆有铜套,套上有透雕或浮雕的龙、凤、花瓣纹,梁身均髹(xiū)漆彩绘。

  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音乐是无国界的,作为音乐类文物的代表性器物,这个曾侯乙编钟,演奏起来,铿锵有力,绵绵不绝,我觉得这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种具体的践行,于当今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段晓明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都要演奏编钟。
按照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同一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两个乐音之间相差三度,是为“一钟双音”。全套钟12个半音齐备,其音域跨5个半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具有欧洲键盘乐器的功能,曾侯乙编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曾侯乙编钟出土至今,只奏响过三次,第一次是在编钟出土后三个月, 恰逢建军节,曾侯乙编钟第一次向世人发出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198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编钟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第二次奏响,各国驻华使节都为之倾倒。1997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为了庆祝这一盛事, 沉睡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第三次发出了历史性的声音。江汉诸姬尽灭于楚,唯曾独存

  曾侯乙编钟及大批音乐文物的出土,震惊了国内外音乐界和文物界。曾侯乙编钟每件甬钟外表都刻有“曾侯乙乍寺”和有关音乐内容的铭文。钟铭的发现,导致人们对中国先秦乐律学水平认识的彻底改变。诸多关于先秦乐理的难解之谜,都在曾侯乙编钟铭文中找到了答案。钟铭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摒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

商鞅方升

——强国之器

  商鞅方升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内口长12.4厘米,宽6.9厘米,深2.3厘米,重480克,容积202.15毫升。此器是战国中期的量器,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 十八年,齐遣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候,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右壁刻 “临”字。它是商鞅变法目前为止唯一的实物例证。溯源由来已久的计量史

  秦朝对量器是有相关规定的,比如在每年的春秋两个季度,要对量器进行定期检定。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也有一些关于量器的记载和规定。比如在《工律》中记载的,县和工室由有关官府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校正一次。本身有校正工匠的,则不必代为校正。这些器物在领用时就要加以校正。在《校率》中,也有对度量衡误差严罚的记载。比如斗不准确,误差在半升以上,罚一甲,等等。

                                                                    ——方勤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商鞅方升最重要的地方是以度审容。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采用这种科学方法的一个量器。我们现代人觉得特别简单,长乘以宽,再乘以高,等于体积,多简单,但别忘了,商鞅方升出现在2300多年前。商鞅方升——延续两千余年的强国之路

  几千年前的秦国,开了用“统一标准”治国的先河。以商鞅方升为代表的“量器标准”, 给“民以食为天”的时代,构建了一套稳定、公平的经济秩序,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国富民强。因此,别看商鞅方升只是一个手掌大小, 但却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商鞅方升有非常精确的测量数据,它的一段铭文写的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一开,就是以十六又五分之一寸为开,这就叫作以度审容。度指的就是长度,以长度来描述容量。这个科学定义其实一直沿用到今天,未来也会是这样,这是它最具科学内涵的地方。

  计量是生活的眼睛,看似平常的一天, 处处都离不开计量。决定食用安全与健康隐患,仅在毫微之间,一片普通面包的防腐剂添加,最高限量不超过 2.5%,计量标准就是我们要守护食物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守护国家宝藏

传承中华文明

主办单位:天津港保税区文化中心

咨询电话:022-8492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