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
第七期
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
每一件文物,
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
每一种文明,
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本期国家宝藏,我们一同走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物——铜鎏金木芯马镫、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跨越历史,静静感受它们的无限魅力。
铜鎏金木芯马镫
所属年代:十六国(北燕)
出土地点:朝阳北票冯素弗墓
尺寸:高23cm
铜鎏金木芯马镫于1965年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县北燕冯素弗墓,是我们现在能够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一副双马镫实物。
铜鎏金木芯马镫通高23厘米,由桑木条揻成木芯,外包一层鎏金铜片。此对马镫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完整的双镫实物,为公元415年前。
铜鎏金木芯马镫
——丝路传奇
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第五大发明
铜鎏金木芯马镫
这件国宝出自北燕时期,那时在北方区域的草原,不仅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更是充满战争杀戮与争夺,如若出征上阵,骑兵战马需全套铠甲,没有这个小马镫是无法迎战的。
《大英百科全书》中这样写道:“让人无比惊讶的是,人类骑兵时代的实现居然是因为马镫的发明。”
在没有马镫的时候,重甲士兵骑马到达战场,要想和敌军交战,得先下马才能进入战斗模式;当我们的骑兵拥有了马镫,战士双脚有了强有力的支撑,双手得到解放,即使身披重甲,不用下马就能在马上左劈右砍,一个“骑术小白”也可以跟优秀的骑手一样跨马远行。
别看这马镫普普通通,但它在军事领域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绝对的“国之重器”。
在人类的军事史上,马镫的发明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很多学者认为,马镫是创造和传播现代文明的主要工具之一,其重要性可以与印刷术相提并论。一些历史学家甚至认为马镫的使用直接影响了欧洲骑兵史。
在欧洲发现的最早的双马镫实物,出现在公元6世纪阿瓦尔人的墓葬中。阿瓦尔人是柔然人的后代。而在中国,双马镫最迟于5世纪就已经普及。这个时期,北魏与柔然有过长时间的交战,而柔然人最终西迁至欧洲。柔然人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将马镫传出去,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马镫最早由中国发明,4世纪初期或更早只有一个,悬于马腹左侧,到了5世纪发展为两个。它曾改变了中国骑兵史,甚至影响了欧洲骑兵的未来。只有极少的发明像它这样简单,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催化影响。
我们以“四大发明”为荣,但或许在西方人的 眼里,为世界带来深刻变化的中国发明是这两个:一个是马镫,另外一个是火药。马镫被西方人称为“中国靴子”,它的出现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奇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公元424年,北魏都城盛乐(即今呼和浩特附近的和林格尔),陷入了柔然六万铁骑的整整五重包围中,兵困马乏,守城将领只能急征一批新兵,快速清理战场,回收可用的盔甲、兵器。有一位新兵捡了一堆马镫回来,不顾众人讥讽,坚持说马镫才能保命!这个新兵,叫花木兰。她到底凭什么如此自信?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所属年代:六朝时期
人物: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
尺寸:长240cm,高80cm
画像砖是我国文物宝库中的瑰宝,起源于战国时期,有拍印和模印两种方法,是六朝时期墓葬和宫殿建筑的重要装饰。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模印砖画出自六朝时期,由近三百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一幅魏晋人物画的实物,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组图。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先贤懿德
数风流人物,还看六朝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画面上刻有8个人物,其中有魏晋时期的7位名士组成的“竹林七贤”,他们常结伴游于山林,饮酒作诗;另一个人物为春秋时的著名隐士荣启期。
画面中8人的形象惟妙惟肖:嵇康“目送归鸿”,“手弹五弦”;阮籍身着长袍,口作长啸状;山涛则一手挽袖,一手执杯而饮;王戎斜靠在巾箱,把玩玉如意;向秀一肩袒露,闭目沉思;刘伶看着酒杯,蘸酒品尝;阮咸垂带飘起,弹拨乐器;荣启期长须披发,怡然自得。
八人皆席地而坐,各具神态,银杏、垂柳等树木穿插其中。他们将不同历史时期志趣相同的人物展现在同一幅画面上,既是墓室两壁画面对称的需要,又反映了当时“贵在肆志”“仰慕同趣”的社会风尚。
前世
英雄本色,和而不同
魏晋时期,战乱不断,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位名士组成了“竹林七贤”。他们常常“集于竹林之下”饮酒纵歌,谈玄论道,以此对抗司马氏的血腥统治。
七人和而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是玄学的代表,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向秀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嵇康、阮籍、刘伶不满司马氏的政治主张,远离官场,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曾为散骑侍郎,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两次为官,王戎入晋后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不拘礼法的“竹林七贤”被迫分崩离析: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入晋后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有句话说得好,“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竹林七贤”虽然不是什么“大英雄”,但却靠着自身的“风度”,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所以他们能从名士众多的魏晋时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人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嵇康等人陆续离世后,直至东晋初年,才有人第一次将七人合称为“七贤”。到了南朝,是因为这组砖画分为两幅,砌筑在墓室的两侧,“七贤”是单数,为了构图的对称,就得加上一个人物,为什么是荣启期呢?因为他也是位高士,而且在六朝时期备受士大夫们的推崇。文献记载,这个时期画家们画人物图,名士题材不仅有“七贤”,也有荣启期这样的“古贤”。所以把他放进来,正代表了六朝时期的一种精神风尚。
今生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砖画密码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局部
六朝时期,政局动荡,但人们的精神偶像从来没有变过。有人成全了这种信仰,并将之物化成砖画,千年不败。那么,这个粉本又是怎么变成砖画的呢?
首先,整幅画被分段刻在木头模子上,再印在一块块砖坯上,趁砖未干时快速地用工具在每块砖的一个面上刻上文字编号,再入窑烧成一块块的青砖。最后在砌墓室的时候,工匠根据编号,一块块地拼接,形成完整的砖画。这些编号具有很强的规律性,目的就是作为砌筑砖画时的参考。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局部
那么,砖画的编号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砖画一侧的开头都是“嵇”,另一侧都是“向”,这代表两幅砖画的起首人物,这样就知道某块砖是属于嵇康一侧,还是向秀一侧了。其次是“上”“中”“下”,表示的是这块砖属于上、中、下哪一组。再就是“行x”或“第×”,指的是这块砖在上、中、下各行的第几块,具体到唯一位置。工匠就是用这样从大到小的方式,确保砌筑墓室时每个砖块都被准确放在各自的位置上。这种拼砌砖画,应该说在当时就是先锋的、前卫的工艺,大家看画面都在砖窄的一面上,所以只有不计成本才能做得出来,一般认为帝王级墓葬才能使用。
主办单位:
天津港保税区文化中心
咨询电话:
022-8492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