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
时代先锋的强国梦
默默耕耘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奋勇前行·科技强国
本期人物·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人物简介
袁隆平,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9年至1953年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1953年至1971年任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师。1971年至1984年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4年后,历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等职务。1988年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同志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发明奖特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世界粮食奖等,2018年荣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人物故事
1961年的7月的一天,袁隆平突然发现一株明显异于其他普通稻的稻子,他用布条给这株稻子做了记号,取名叫鹤立鸡群。他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这株宝贵的稻子,收获了一千多颗种子。第二年春天,变成了一千多株新的稻苗。
袁隆平满心期待这些稻苗创造一个奇迹,但现实让他失望了。为此每天坐在田埂上思考着问题的症结。突然有一天,他猛然醒悟:“鹤立鸡群”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水稻同样具有杂交优势。
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如何把具有杂交优势的水稻制成可以稳定产出的种子,使其大规模种植,从而实现增产。于是,在稻花飘香的夏季,袁隆平每天拿着15倍放大镜,在稻田里把腰弯到90度以上翻看稻花。要想近距离寻找稻花可是个苦差事,往田里一站就是一身汗,加上稻叶的边缘是细细的锯齿,稍有不慎就会把腿和手臂割出一道道血痕,还有稻田里满是蚊虫、蚂蟥和时不时出没的蛇。袁隆平一查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多天,依然一无所获……
一直到1964年7月5日14时25分,在翻看了14万个稻穗之后,袁隆平终于找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将其命名为“C系统”,让袁隆平确认了通过人工杂交培育优势水稻的可行性。
1965年夏天,在翻看了几十万株稻穗,仔细检查了其中的1.4万余穗之后,他们总共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也是通过对这6株雄性不育株做实验,袁隆平写出了一篇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2月的《科学通报》杂志上。这是中国科研史上第一篇关于水稻的雄性不育株的论文,同时,他在文末提出的水稻“三系育种法”,在全世界也成为杂交水稻三系法的开山之作。
科学家说
● 我为什么一辈子潜心研究杂交水稻?年轻的时候,我曾亲眼看到5个人饿死,倒在路边上、田坎上,那个场景真叫惨啊,他们都是我们的同类啊,就是因为没有饭吃就这样活活饿死了。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什么事情都谈不上。
● 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还得继续干活。只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搞科研的人要有使命感,有胸襟。
●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 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科学领域的时代先锋们是我国科技战线上的英雄,是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是全社会要追的“星”。
本期就先介绍到这里啦~
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