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闲暇“城会玩”
周末与亲友聚在一起,大家可以宴饮、逛街,也可以看电影、玩“狼人杀”。其实,今天很多的聚会娱乐项目,在中国古代已有原型,除了饮酒赋诗外,也有一些新奇的娱乐项目,让历代文人雅客乐此不疲。今天不妨跟随小编,一起穿越回古代跟古人来一场“云聚会”吧。
跟随古人“云聚会”:他们都会玩些什么?
壹
文人雅集 :曲水流觞
中国古代文人雅集时,饮酒赋诗是最重要的一项娱乐活动,最有名的便是东晋时的兰亭集会,兰亭集会又因“曲水流觞而成诗文”名扬天下。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子侄王凝之、王徽之等以及名士谢安、谢万、孙绰等共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办修禊集会。修禊这一习俗源于周朝,在阳春三月,人们来到溪水边洗涤身体,来涤荡过去一年的旧病。这一延续千年的习俗到魏晋时期的礼仪意义已不再明显,逐渐成为文人出游聚会的一个契机。
▲明代·文征明《兰亭修禊图》(局部)
画面中名士们在修竹傍水的春日美景中曲水流觞,在兰亭中谈论诗文。
兰亭聚会没有华丽的车服,没有宏大的排场,在杯子流动停止的瞬间,文士们随着心情、美景、一较高下的心态举觞赋诗,挥洒才学,在“一觞一咏”之间畅叙幽情。日暮西山时,曲水流觞结束,王羲之、王凝之、谢安、谢万、孙绰等十一人作出两首诗,王涣之等十五人作出一首诗,集会尾声,王羲之组织众人将三十七首诗集结成册,即《兰亭集》,他借着酒兴挥毫为之作序,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贰
席间助兴 :行令投壶
兰亭集会形成了一种“诗酒文化”,不仅是曲水流觞,酒令中的一系列文人娱乐活动对推动集会发展也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
酒令是佐酒助兴、活跃聚会气氛的重要游戏,文人聚会的诗酒文化在宴饮的酒令中进一步发展。酒令源于觞令,众人聚会时推举一人作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进行诗词、联语等游戏。
唐宋之际文化繁荣,觞令广泛出现并加以改进。唐代白居易诗云“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其中酒筹便是行令时用的计数筹子。
宋代酒令以文字令居多,如北宋初年的丞相丁谓聚会时,举令“有酒如线,遇斟则见”,对答“有饼如月,因食则缺”。这就是一个叠韵令。
▲明代·佚名 《明宣宗行乐》卷(局部)
画中明宣宗朱瞻基进行投壶游戏,壶在离席位约二矢半的距离,朱瞻基所投三支箭矢皆入壶中,而其对手全部投失。
投壶,发源于古代的射礼,是酒令中的投掷游戏。壶颈高七寸,腹高五寸,内装有小豆,以防投矢弹出。投壶之戏由司射仲裁,宾主交叉投之,在离壶二矢半约七尺处以矢投壶,中者为胜,负者罚酒。投壶活动中所蕴含的“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的“中正”思想,可以修身养性,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
叁
户外集会:球类运动
类似保龄球、高尔夫球这些今天的聚会娱乐活动,在中国古代就已出现。古人除了寄情山水、郊游踏青外,室外聚会时也进行一系列刺激而富有文化的球类运动。
唐代时,中国出现了类似于保龄球的娱乐方式——木射。木射,又名“十五柱球”,以球为箭,以木柱为靶,所以被称为“木射”。唐代《木射图》详尽记载了游戏规则:首先于远处立起十五根木柱,这十五根木柱下粗上窄,不易翻倒。十五根柱子均刻有文字,里面有十根是涂成红色的,上面刻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另外五根黑色的柱子刻有慢、傲、佞、贪、滥。参加木射比赛的选手用球滚击木柱,如果击中了上有红字的柱子则胜,击倒黑柱为负,击倒红柱多为胜者。这种游戏的发明创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体现着古代文人的道德追求。
▲唐代章怀太子墓《马球图》壁画(局部)
马球活动深受唐代统治者喜爱,但自唐太宗开始“勤于治事”,并不大力提倡马球,直到睿宗之后才广泛流行开来。
除木射外,唐代马球也逐渐流行。马球又称“打马”“击鞠”,花费颇高,但朝廷组织的文人聚会中,文人打马不必担心用度,可放心在马球场上大展风采。以木射、马球为代表的一系列球类运动,是文人聚会时的户外娱乐,离开了酒桌,文人墨客也照样能把聚会玩出新意。
肆
另类聚会:博弈游戏
古代文人在室内聚会时,比较常见的是品茗弈棋、观赏古玩,然而具有博弈色彩的游戏也会使聚会气氛更加热烈,甚至逐渐出现以博弈为目的的文人聚会。
▲马王堆出土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
此盒高17厘米,边长45厘米。全套博具包括1个博局、20个直食棋、42根筭,还有黑白棋子各6个、18面木骰子一个、象牙削和割刀各一件,都装在一个锥画漆盒中
“博”指六博,“弈”指弈棋,“博弈”是二者的统称。六博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最早的六博为两人游戏,十二枚棋子,六黑六白,投掷骰子行走。六博自诞生以来就深受各阶层欢迎,汉代文人宴饮时为活跃气氛,六博、投壶同时出现,以至出现了“投琼著局上,终日走博子”“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的局面。
▲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
画中几个女子正在做斗草游戏
除了专门设计的博弈游戏外,世间万物也在文人墨客的博弈赌彩范围之中,斗草就是其中一例。斗草又称斗百草,于魏晋时期开始流行,隋唐宫廷甚至为此专作乐曲。文人斗草,主要比的是花草质量、花式品种,以奇贵、寓意吉祥者为上品。这种斗法需要掌握相应的花草知识,且有时令性。
既然是斗草,也就和斗鸡斗狗一样有彩头,斗草似乎在女性中更流行,斗草的彩头往往是金钗。郑谷诗曰“何如斗百草,赌取凤凰钗”,李白也曾作诗曰“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这些都点出了斗百草聚会时的博弈性。
跟着古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古人在聚会以外,闲暇时间还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说到了旅行,就不得不提苏轼......
著名作家余光中曾说:“我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这个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是苏东坡就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苏东坡到底有多有趣?
天气好不好?
——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景怎么样?
——天涯何处无芳草。
食物美味吗?
——尔尚欲咀嚼耶?
他不仅是一个有趣的人,而且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宋朝的疆域,堪称大宋朝第一旅行家。
苏东坡游历的地点非常多,与他波折的一生有关。有人把苏东坡的一生总结为“八三四一”,即曾任八州知州,分别是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担任过吏部、兵部和礼部三部的尚书;曾先后被贬到黄州、汝州、惠州、儋州四个地方;曾担任过一次“皇帝秘书”,即翰林学士知制诰。
尽管经历了无数艰苦,尝遍了无数冷暖,但苏东坡依然乐观开朗,喜欢游山玩水,回归自然。贬谪生涯也让他见识了无数的奇异风景和各地的风土人情,为他的创作生涯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北宋·苏轼《寒食帖》(局部)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在寒食节所发的人生感叹。
▲北宋·苏轼《渡海帖》(局部)
此帖是苏轼晚年书法的代表作。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被诏徙廉州(今广西合浦),路过澄迈(今海南澄迈)时未遇赵梦得,便留下此札。
苏轼很早就进士及第,出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东坡曾两度到杭州做官,分别任通判和太守之职,前后约五年时间,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任期间,革旧创新,移风易俗,全心全意当父母官。现在的苏堤,就是他留给杭州最好的礼物。他走遍了杭州的每一寸土地,这里的山山水水都印下他的足迹。
他写西湖风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写吉祥寺的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他写望湖楼的骤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在他的笔下,江南的景色明丽秀雅,清新柔和,钱塘江、西湖、吴山、富春江,处处皆景。我们读他的诗词,仿佛自身也受到了杭州灵秀山水的浸染。
我们读苏轼的诗词,就好像在跟着他走遍整个中国的大好河山。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咀嚼美食,“人间有味是清欢”。
古代没有音响设备,
观众如何听到戏台的声音?
1906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开创了人类电声技术的先河。1947年,发烧圈中无人不知的威廉逊放大器公之于世,此后音响技术迅速发展,从电子管放大器、晶体管放大器、场效应功率管向着数字音响的时代迈进。
今天,只要麦克风在手,高歌一曲便可以响彻几十万平方米的“鸟巢”。可是回到两百年前,没有麦克风、没有音响,那时的人们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智慧,让那“西皮”“二黄”稳定动听、最大范围地传输到听者的耳朵呢?
▲北京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
▲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舞台
德和园大戏台能够将京剧艺术完美地展现出来,首先得益于戏台下面的地井,地面被设计成架空的木地板,于是戏台下面形成了巨大的空腔,这样就能使声音产生共振和共鸣,为现场表演的声音增强效果。
大戏楼的东西两侧还建有看戏廊,当声波碰到看戏廊的建筑,就会被反射回来,于是演员们的声音听起来就会更加饱满。
更为先进的是在舞台底部除了有地井以外,还有一口深达十米的水井和五口方形蓄水池,可以引活水上台,如水漫金山等戏曲就会运用到它。同时水还起到聚音的作用,以增加演出声音的共鸣效果,相当于今天的麦克风。在这里唱戏字音清楚,声音也显得洪亮。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科研机构对大戏台进行了声学实测数据分析,时至今日,大戏台依然声场均匀,混响时间非常适合京剧的演出。
然而,现代人的闲暇文化与古人不尽相同,经济快速的发展以及面临生活压力,使得我们难以享受太多的闲暇时光,但是如果能在忙碌与闲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快乐。
以上内容来源于《古人原来这样过日子》及网络
文案提供:电子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