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人们发现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等,逐渐认识到一年中气候、物候的变化也有规律可循。而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北纬23°26')向南移动。对于我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夏至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降低;对于我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来说,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过后经南返的太阳再次直射后才开始逐日降低。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据陈希龄《恪遵宪度》解释[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在夏至这天正午时分太阳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奇景,“立竿无影”现象只发生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据陈希龄《恪遵宪度》解释[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在夏至这天正午时分太阳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奇景,“立竿无影”现象只发生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此外,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
夏至-拜神祭祖
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
夏至-各地食俗
在中国不同地区夏至有不同习俗。比如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夏至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而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北京则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讲究,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同时吃面的还有山东的部分地区,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无锡在夏至这天也有特别的吃食。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民间谚语
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热。
夏至无雨三伏热。
夏至闷热汛来早。
夏至有雨三佚热,重阳无雨一冬睛。
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夏至雨点值千金。
夏至-诗词歌赋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九九歌
《夏九九歌》虽然有很多版本,但最能反映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天文专家表示,歌词用人们对冷暖的感受、表现和行动等,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夏季气候变化的情况,读来和谐押韵,优美动听,用起来科学方便,不失为民间宝贵的科学遗产。
主办单位:天津港保税区文化中心
咨询电话:022-8492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