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瓷器文化】瓷光魅影赏珍瓷



汝窑的诞生


  汝瓷在我国宋代位居 “汝、钧、官、哥、定” 五大名窑之首,因产于宋代汝州(今河南临汝一带)而得名。汝州地区的制瓷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早期,至北宋中期,汝窑烧制的青瓷以独特的天青色釉和精湛工艺闻名,成为宫廷贡瓷,盛名于北宋哲宗至徽宗时期。后因北宋后期宋金战乱,汝窑烧制中断,其作为宫廷用瓷的兴盛期仅约二十余年,存世器物稀少,故在陶瓷史上弥足珍贵。汝瓷以釉色温润、开片自然、工艺考究著称,代表了宋代瓷器 “极简即大美” 的审美高度,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形态特征


  从传世的汝窑瓷器看,器形多是盘、碗、瓶、洗、尊、盆、盏托、水仙盆等生活用具。

  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瓷胎均为灰白色,只是深浅略有不同,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称香灰胎,这也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汝窑淡雅的胎色效果,不仅为前代青瓷所不及,也领先于当时各窑。汝窑的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俗称“鸭蛋壳青”的天青色,有的略深,有的略浅,没有明显差异,后人由于对汝窑的喜爱将其细分成粉青、天蓝、豆青、卵青、虾青等各色。世人以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其中粉青、豆青后世多有仿烧。

  汝窑的装饰主要是釉面的开片。开片最早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工匠们对这种釉病加以利用,完美的创造了开片这一自然美妙的装饰。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透明无色似冰裂,俗称“蟹爪纹”。

  汝窑瓷器底款的刻字有“奉化”和“蔡”两种,均为瓷器烧成后再刻制上去的,且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其中带“奉化”字铭的瓷器有三件,应为南宋高宗宠妃刘妃所居奉化堂的专用品。刻“蔡”字铭文的共有两件,据推断为宋代蔡京所藏之器物。

  汝窑虽简洁,但是反映出的却是极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与文化,汝窑之精髓正是用最简单的形式阐释了最复杂的美。



官窑的诞生


  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十四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形态特征


  宋代官窑的瓷器种类丰富,除碗、盘、碟、洗、杯、罐、瓶、梅瓶、壶、盏托等日用器皿外,多仿秦汉古铜器玉器的造型,为官中祭祀器物或陈设用器,现在可见的主要有觚、琮式瓶、贯耳瓶、兽耳炉、熏炉、尊等,工艺均非常精细。北宋官窑由于采用裹足支烧,因而器底有芝麻钉痕迹,这一特点被南宋官窑传承,在烧制大型器物时,南宋官窑还采用裹足支烧与垫烧相结合的方法来保证成品的质量。

  北宋官窑瓷器的瓷胎为紫黑色,釉层很厚,给人以细腻凝润之感,色泽上属于与汝窑制品相接近的粉青和天青色。北宋官窑瓷器的开片较为稀疏,但口沿部位隐约露出胎色的紫口特别明显,这是鉴定北宋官窑瓷器的重要特征。

  南宋官窑瓷器胎体呈灰黑色、深灰色、紫灰等深色,故有“黑胎”之称。胎质坚致细密,以厚胎薄釉、薄胎厚釉为主,薄胎薄釉少见。南宋前期官窑瓷釉较薄,呈乳浊状,釉色以粉青为主,间有青灰、青黄、天青等色,通体满釉,釉面绝大多数有开片或冰裂纹。南宋官窑在烧制时模仿汝窑的烧制风格,采用支钉支烧,支钉痕为小圆形,这应与北宋灭亡后汝窑窑工南下有关,此时的官窑瓷器多为厚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瓷器的釉色与前期相同,由于多次上釉,釉层加厚,有的器物釉厚度超过胎,从瓷器断面可以看到施釉的痕迹,烧制时多用垫饼垫烧,足端无釉处呈深灰或灰褐色,铁足特征明显,这一时期的瓷器多为薄胎厚釉青瓷。


哥窑的诞生


  哥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哥窑的釉质浓厚纯粹,并不怎么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珍珠般若隐若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的种类繁多,以纹形而称之有细碎纹、纲形纹、大小格纹、冰裂纹、梅花纹等,以纹道而称之有鱼子纹、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

流传于世的哥窑器物,较为常见的有各式炉、瓶、洗、碗、盘、罐等。



形态特征


  传世哥窑瓷器胎体坚密,胎质有瓷胎与砂胎之分,敲击时发出近似破瓷的“噗噗”声,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几种颜色。哥窑器釉色朴素无华,是代表宋代士大夫阶层审美情趣的装饰釉,此釉属于无光釉,釉层凝厚,为失透的薄乳浊状。釉色上有粉青、油灰、灰青、米黄、奶白、月白等色。哥窑釉面普遍存在开片现象,按其形状划分有梅花纹、网状纹、细碎纹等多种,宋代窑工就是利用这种开片,打破单色釉的传统装饰,创造了一种天然柔和之美。哥窑瓷胎内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金属,烧制时从开片、口足渗出,形成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的特殊装饰哥窑贯耳效果。其中釉面有气泡的被称为“聚珠攒球”,有锈斑的被称为“葡萄斑”。

  哥窑那不经意间散发出的清幽古雅,却总能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在某个月色隐去,风歇鸟酣的夜晚,掬一片哥窑瓷片,聆听宋瓷妙音,是否可以听到冰裂纹开片的丝竹之声?那样的神秘,令现代的人们魂牵梦绕,难以言说。


瓷器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

是艺术和科学的产儿

自诞生之日起

便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在长达几千年的时光洪流之中

中国各个时期的瓷器纷纷以别具一格的独特风韵

最终汇聚成了熠熠生辉、博大精深的瓷器文化


(以上图文来源于书籍《瓷器里的中国》,侵权即删)

文案提供:报刊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