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生活百科】假日出游,请收好这份出行安全指南



假日出游

请收好这份出行安全指南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越来越多的人假期外出旅游。五一劳动节将至,又将掀起出行热潮,旅游安全问题也随之成为出行人的关注重点。

  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危害旅游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和培育公众旅游安全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游乐园安全游玩常识


  游乐场是孩子的“天堂”。每逢节假日期间,家长都会带孩子去游乐场游玩,也会去乘坐游乐设备。此时,每个游乐场和游乐园的游乐设施是最忙碌的。各位游客外出乘坐游乐设备时都应提高安全意识。


乘坐游乐设施的注意事项

No.1

  孕妇、醉酒或者患有心脑血管、颈部、背部疾病等身体不适者,身高或年龄未符合标准者,请勿乘坐游乐设施。

No.2

  乘坐游乐设备时,请勿吸烟或者携带、食用任何食物或饮料。

No.3

  遇强风、暴雨、闪电或打雷等恶劣气候时,请不要乘坐室外游乐设备。

No.4

  14岁以下儿童不宜乘坐过山车、海盗船、太空飞梭、勇敢者转盘等激烈刺激的游乐设施。



游乐园内禁止事项标识


乘坐大型游乐设备安全须知


  1.游客在乘坐大型游乐设备前,首先应观察在醒目位置上有无监督检验部门颁发的检验合格证。然后,还要观察游乐设施运营使用单位的安全管理是否规范。如果该游乐场所内部管理混乱,游乐设备极有可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游客应注意观察指示和警示标志,游玩时应认真阅读游客须知。游客应听从管理人员的指挥,游玩中应系好安全带,扣好锁紧装置,观察平安压杠是否压好。


  3.乘坐游乐设施前,游客如发现游乐设施有异常声响、气味、抖动、晃动等情况,应及时离开设备并告知设备管理人员。


  4.游乐设备在运行中,游客千万不要将手、胳膊、脚等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设备外,更不要擅自解开安全带、打开安全压杠。


  5.在游乐园玩时,如果游客因游乐设施发生停运等故障被困在空中或座舱里,千万不要惊慌或乱动,也不要试图采取从空中跳下等危险动作。游客应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耐心等待救援人员的救助。


  6.使用旋转、翻滚类游乐设备时,游客请务必将眼镜、相机、提包、钥匙、手机等易掉落物品托人保管,切勿带在身上进入游乐设施车厢。


  7.游乐设施到站停车后,游客应在工作人员指挥、引导或帮助下解下安全带和抬起安全压杠。


海边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游泳时间不要过长

  海水的温度比气温低,长时间的游泳会使人体体内热量大量散失,一些体质较差的人可能会出现体温调节失衡引起的感冒发烧症状。另外,皮肤长时间浸泡于海水中会导致血管扩张,皮肤供血相对不足,而长时间浸泡于水中的四肢则会水肿,严重时会出现表皮脱落的情况。


  注意事项:从海水中出来后,如果天气较阴,海风较大,应立即做好保暖措施。


阴雨天气不要游泳

  阴雨天气下空气温度不高,海水温度较低,此时去海边游泳可能会出现身体某部位抽筋的情况。此外,阴雨天气游泳的人较少,游泳场地一般都会禁止游泳,这个时候海浪高且急,游客一旦出现意外,难以立即得到救援。


注意事项:在海边游泳时应去正规的游泳场地,不要去一些人烟稀少的沙滩上玩。


游泳前后不要吃饭

  游泳前后建议不要吃饭。游泳前不宜吃饭,因为游泳时血液主要集中运动器官上面,这样会导致聚集于消化道的血液相对减少,从而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同时也会增加游泳时候的负担。


注意事项:游泳后一般相隔一小时以上才可进食。


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游泳

  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例如患高血压、冠心病等人群,不宜下海游泳。特别是冠心病的人群,剧烈的运动可能会使拴塞的血管难以承受剧烈的血流量,导致心脏等一系列与运动相关的器官出现缺血的情况,危及生命。


注意事项:这类患者想要游泳,可以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室内游泳馆游泳。



贝壳牡蛎易划伤

  退潮时因海水变浅,游客和市民戏水时触及海底礁石的概率增大。海水退潮后,石堆上会有青苔和牡蛎壳。游客到海边赶海、玩耍时一定要注意湿滑的青苔和锋利的贝壳,谨防受伤,尤其是沿海各公园的岸边,水下乱石密布,大家切记不要轻易涉水,不要赤脚攀爬礁石。


  注意事项:如果轻微划伤可自行处置,可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用酒精或者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伤处应保持清洁干燥。如有开放式伤口,且伤口较深较大有皮下组织损伤的,应立即到医院处置,切忌自行处置,如果处置不当易引起细菌感染。划伤严重的伤者还需要注射破伤风针。


强紫外线易晒伤

  游客应避免在阳光下长时间暴晒,减少中午前后在阳光下的活动。如非到室外不可,游客一定要做好防晒措施,如戴草帽和遮阳帽,打遮阳伞,戴墨镜,穿白色或浅色为宜的长衣衫。

  

  注意事项:晒伤皮肤的自我修复至少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 ,因此只要精心护理,晒伤后的皮肤会自愈,通常不会留下斑点,也不会留下疤痕。对于严重晒伤导致皮肤出现血疱或者有全身晒伤症状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海蜇易蜇伤

  游客被海水中的海蜇蜇伤后应立即用手在被蛰处用力揉搓,尽量将留置在皮肤表面的毒液揉搓掉,避免大量毒液进入体内。上岸后,游客可立刻用明矾或食用醋等涂抹蜇伤处,重者必须到医院接受治疗,切不可大意而丧失最佳治疗时机。


  注意事项:在海蜇泛滥时游泳应尽量采用蛙泳方式,眼睛一定要不断地巡视正前方及左右两侧,避开大型海蜇的袭击。


“埋沙”易受伤

  许多人与海边玩,总喜欢把自己埋到沙子里,不仅自己这样玩,还带上孩子一起玩。其实这样很危险,如果遇到强烈的涨潮时,整个人会被困在沙坑里无法脱身,更有可能随着退潮的趋势,整个人逐渐陷入沙坑里。

沙子是松散的,在没有水的情况下,他们之间存有空气,可以相互滑动,人在沙子里比较容易挣脱离开。但沙子进了水,情况就马上不一样了,水会把沙子之间的空隙填满,沙粒之间没有了松散的空间,就会把埋在沙子里的人“吸住”,这就是当海水涨潮时,人会被沙子埋住无法动弹的原因。


  注意事项:无论挖什么形状的沙坑,深度不要超过膝盖;看好孩子,别轻易踩别人挖的坑,因为你不知道沙坑到底有多深;即使是浅尝辄止的“埋沙”,头部和胸部也要露出来;无论怎么玩沙,涨潮了要带孩子果断离开。


  假期将至,安全先行,希望这份假日出行安全指南能为大家的旅途带来一些指导和帮助,也希望旅途中所有的美好都能与各位不期而遇。



内容来源:《应急避险知多少》

图片来自网络

文案提供:第二图书借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