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书海泛舟】山中奇谭,海外奇观



中国先秦古籍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山海经

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共一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主要由《山经》与《海经》两部分组成。《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书中展示了远古的文化,记录了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怪物之书”

《山海经》里的“怪物”真的存在吗?

“鯥”:混搭神兽,实为穿山甲

  《南山经》记录的一种生活于柢山中的怪物,“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它虽然被称为鱼,却长着牛的身体、蛇的尾巴、鸟的翅膀,两肋(胠)还长着羽毛,这是一种一身兼具鱼、牛、蛇、鸟数类动物特征的“拼合怪”,而且这明明是一种鱼,却住在山上,还能死而复生,冬天死了,到夏天又活了。其实,经过考证“鯥”的原型很可能是穿山甲,其冬眠的习性,容易被误解为“冬死而夏生”。

鼯鼠:兔首麋身,以其尾飞

  《北山经》的丹熏之山上,有一种怪兽,“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又可以御百毒”。此兽样子像老鼠,脑袋像兔子,身体像麋鹿,叫声像狗嚎,最奇的是,它飞行不用翅膀,而是用尾巴。乍看委实奇怪,其实,这种动物就是鼯鼠,亦即飞鼠。鼯鼠头部像兔子,故谓之“菟首”;所谓“麋身”,当指鼯鼠身体的颜色而言,麋鹿为红褐色,我国常见的复齿鼯鼠颜色与之相近。鼯鼠不会飞,但它四肢间生有飞膜,飞膜张开可以从高处向低处滑翔,滑翔时蓬松的尾巴也张开,故谓之“以其尾飞”。

珠蟞鱼:畸形怪兽

  《东山经》有一座山叫葛山,澧水流经此山,汇入余泽,澧水中有一种珠蟞鱼,“其状如肺而四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这是一种生着四只眼、六条腿的怪鱼,在明清时期的《山海经》插图中,就把它画成了一条头长四只眼、身体两侧各生三足的鱼。但《山经》既然称“其味酸甘,食之无疠”,可见古人确实吃过这种东西。它就是被称为“生物活化石”的鲎。

儵鱼:鱿鱼

  《北山经》有一座带山,彭水流经此山,“其中多儵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这是一种长相像鸡,长着三条尾巴、六只脚、四个脑袋的鱼,它生着红色的毛,叫起来像喜鹊。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儵”字是一个形声字,攸为声符,黑是义符,其义为黑,可读作“黝”,儵鱼当即鱿鱼,因为鱿鱼遇到危险会喷出墨汁来逃命,故古人将之命名为“儵鱼”。

  用《山经》的记述办法,你可以把任何动物瞬间变成怪物。比如说猫,有一种野兽,长相似老虎,面孔像人类,身上长着豹子的斑点,尾巴摆动起来像蛇一样,叫声像人类的婴儿哭泣,人类根据它的叫声称之为“猫”,还养它来捕捉老鼠。用《山经》博物学的语言翻译过来就是:“有兽焉,其状如虎,人面豹身蛇尾,其鸣如婴儿,其名曰喵,其鸣自呼,养之可以避鼠。”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怪物之书”

三星堆里的“山海经”

  1986年,几位考古专家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地区发现了大规模的祭祀坑,坑内除了一些先秦时代的文物外,还散布着一堆杂乱无章的青铜树残件。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考古学家终于修复出8株青铜神树,其中最大的一株高度接近5米。

  这些青铜神树造型基本一致,都是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座略呈圆锥形,放置在圆环形的底座上,底座上还辅有云气纹饰。这些纹饰以某种规律堆叠起来,仿佛是三座相连的高山。树干笔直地伫立在山顶的正中间,上面共有三层树枝,每层树枝又分散出三个枝丫,每个枝丫的顶端各雕有三枚果实,其中一枚向上扬起的果实上还站着一只青铜乌鸦。树的另一侧,还有一条援树而下的青龙,昂首游身,气势不凡。

  看到这些青铜树的造型后,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山海经》里关于“扶桑树”的两段记载:

  “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这两段文字描述的是太阳的化身——金乌。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修复之后的青铜神树,竟然与《山海经》里“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的描述完全吻合。至于在青铜神树上攀援而下的青龙,就是给羲和女神驾车的神龙,带着女神的十个儿子升上天空。巧合的是,青铜神树上金乌的数目,恰好与后羿射日的神话相吻合。在远古传说中,十个金乌趁羲和女神不在家,故意同时升上天空,炙烤大地,危害人间,后羿拉满神弓射掉了其中九个,因此才剩下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个太阳。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中国上古的奇书”

《山海经》文化的传承

  《山海经》将女娲造人、烛龙睁眼为昼、羲和浴日、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夔皮作鼓等远古恢弘的传奇故事展现眼前,人们发现,看似蛮荒离奇的神话中,既蕴含着我们民族延续数千年的精神血脉,比如不屈、勇毅、浪漫等,也隐藏着先人刻骨铭心的告诫,比如警醒人类克制自己的贪婪和恶念。

  华为被调侃仿佛注册了整本山海经:华为手机芯片是古代五大瑞兽之一的“麒麟”;华为基带芯片是巨蛇“巴龙”;华为服务器芯片是能化作大鱼的大鸟“鲲鹏”;华为服务器平台是五岳之首“泰山”;华为于2019年自主产权操作系统叫做“鸿蒙”,可见山海经的文化魅力多么强大。

  成都大运会上惊艳世界的太阳神鸟,电影《封神第一部》里与殷郊搏斗的九尾白狐、追逐姬发的饕餮,古装剧《长相思》里相柳的原型“蛇身九头”凶神相繇…… 近年来极具热度的那些精怪、神灵,再现了传统神话的经典形象,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欣赏者沉浸于角色所展示的“神话渊府”,以此唤起了对于中华文化的举目与仰视。角色与中国传统神话的联袂,再现中华文化之瑰奇。

(以上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

  从司马迁到鲁迅,古往今来的大学者都把《山海经》看作一本怪物之书,然而,怪物之书只是《山海经》的一个面相,如果我们不是把眼睛仅仅盯着书中那些长相诡异的怪物,而是全面了解此书的内容结构和记述体例,你又会发现《山海经》的另一个面相。

  它不仅仅是神话传说的汇集,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可多得的上古史书。由于它有着浓重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可信性难免大打折扣,归根到底,大自然不会制造怪物,古人也不会捏造怪物,是文化与传统的断裂造就了这些怪物。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在不断堆积的简册书卷中,在茂密深邃的符号丛林中,这种传统的裂隙无处不在。但是,它毕竟留下了历史的蛛丝马迹,蕴含着历史发展的素地。只要拨开神话的迷雾,认准其中作为主线的历史线索,通过类似材料的比较,足以探知历史的真实面貌。

文案提供:第一图书借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