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传统节日】七夕:书海会佳人


七夕佳节

  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名七巧节、乞巧节、双七、七姐诞等,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极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也是所有华人和东亚各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因为参与者主要是少女,其活动最早为乞巧,所以这天也被称为“女儿节”或“乞巧节”。

  现在的七夕对中国人来说,已经少了“乞巧”的含义,大家多是将它当情人节过。人们在这天表达的愿望是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希望双方能恪守对爱的承诺。

  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我国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习俗


01.乞巧

  七夕乞巧,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朝,《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02.拜织女

  织女在民间传说中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仙女,每到七夕时,少女、少妇们都会约上自己的三五好友一起拜织女。仪式是: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茶、酒、水果、鲜花等祭品,再放上一个小香炉,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女和少妇们提前斋戒一天,沐浴好,准时到主办人的家里来,焚香礼拜后大家在桌子前围坐好,一边吃花生、瓜子等零食,一边对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

03.拜魁星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魁星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一定要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拜魁星”仪式和拜织女相类似,亦在月光下举行。

04.种生

  旧时祈求生育的习俗。在七夕前,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碗中,等它长出数寸的芽,在七夕当日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称“种生”。还有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放在水上浮游,称之“水上浮”。这些都是祈子求福的习俗。

05.吃巧果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种油炸小点心,《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靥儿”“果实花样”。因“巧”和“桥”谐音,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七日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书海逢缘


心动模式1

  图书馆靠窗的书架总能接住最好的阳光,斜斜的,给书脊镀上一层软金,像谁把心事叠成了薄片,轻轻地放在那里。风穿来时带起纸页的轻响,恍惚间,竟像有个名字在字缝里轻轻应了一声。

  或许是指尖同时落在某本书上,徐志摩的“偶然”在空气里发芽,抬头时,彼此睫毛上都沾着同款的墨香——那是文字酿的蜜,带着微微的甜。

又或是在自助借阅机前扫码时,屏幕的光恰好落在交错的手背上,指尖在感应区旁轻轻擦过,像两滴雨落在同一片叶上,晕开的涟漪里,藏着比文字更软的秘密。

心动模式2

  阅览室里很安静,有人把心跳藏在翻书声里,三页一停,五页一颤。靠窗的位置总坐着那个读诗的人,书签停在某页不动,而某人的影子,早悄悄落在余光里,像篇未完的散文,缺个温柔的结尾。

  被时光慢放的午后,俩人隔着两排书架读着同一篇文字,字里行间的暖,仿佛能穿透纸页,在空气里连成线。

忽然懂了,为什么有人说“推开知识的门,先撞见了你的眼神”——原来书海里的相遇,从不是随机的潮起,是灵魂早认得了彼此的频率。

心动模式3

  你看,借阅春天的人,总会在索引里遇见夏天。就像此刻,风从书架间溜过,带着某页未合的书的气息,我猜,那个人正往你那边去呢。


  浪漫不止藏在玫瑰与霓虹里,图书馆翻涌的墨香、书页间的对视,才是爱情最动人的模样。愿你我都能在书海里相逢契合的灵魂,不必追逐银河鹊桥,自有专属星光,照亮岁月漫长。

  这个七夕,让我们停下忙碌的脚步,以书为媒,在传统习俗中感受七夕的浪漫氛围,邂逅有缘人。

馆藏位置:

3楼第二图书借阅室18排30列6层


(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部分文字摘自《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