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
是人们和谐相处的一种道德行为。
人与人之间应当
互相尊重,彼此帮助。
“友”在甲骨文中像两只手,
象征着朋友之间的援手,
因此其本意是帮助。
“善”由一个羊和一个言组成;
羊是吉祥的代表,言是讲话,
因此其本意是吉祥的话语。
两者结合起来,
直接的意思就是像朋友一样善良,
寓意是互相帮助和互相祝福。
名言名句
0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02、 如果一切皆善,就一切皆美。——托尔斯泰
03、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友善,
是公民优秀的个人品质,
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道德纽带,
更是维护健康良好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
德为本,善为魂
无魂则无以立,
当“友”“善”相遇,
则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公民层面上的最基本要求。
友善|小故事
《六尺巷》的故事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高官,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清朝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担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吴家也是一个宦官世家,有不少吴家子弟在各地任职,两家府邸都修建得颇为气派,显示出了两家的深厚底蕴。在张家与吴家之间有一条小巷,这条小巷是供双方交通往来使用的。张家与吴家一直相处得很愉快,直到后来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两家才为此闹了一段时间。今天你来我家说一说,明天我到你家去谈一谈,但是两家谁都不肯低头。到了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两家将官司打到了县衙。
这下可苦了县官,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谁都得罪不起,怎么办呢?县官灵机一动,决定施展“拖”来解决。他以证据不足为由将官司拖了下来。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写了四句话:
家人读完这封信,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房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
两家礼让之举顿时传为美谈。
《将相和》
战国时,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
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赵王如此看重蔺相如,令大将军廉颇心中不满。他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到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蔺相如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觉得他太懦弱了,为他感到羞辱。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如果赵国因我们两个人不和而出现内乱,岂不是给他人可乘之机吗?我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人感情为后啊!”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了一捆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效力,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古人云:
“善人者,人亦善之”
友善,
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友善,
不仅可以给人带来
温暖、安全、光明和希望,
友善,
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主办单位:
天津港保税区文化中心
咨询电话:
022-8492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