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
在少数民族中,
你知道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抛绣球”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吗?
你知道壮锦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吗?
你知道五色糯米饭是哪个民族的传统美食吗?
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民族风采
【民俗风情】系列推文,
带您走进我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
了解不同地域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特色习俗!
今天,我们将走进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壮族
壮族
三月歌圩歌万千,
人间天籁绕山悬。
凤喉唱傻虎君目,
飞起绣球羞莞然。
百越千年,生生不息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
说起壮族就不得不提壮族特色节日——“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主要流传于广西中南部的武鸣地区,以武鸣的城厢镇、两江镇等乡镇为核心,覆盖到武鸣周边如隆安、上林、宾阳、马山等县,辐射到全广西乃至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区的壮族聚居地。
2014年,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振臂抖腕向天抛 五色绣球随歌飞
南宁市武鸣区是壮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壮乡”。
“三月三”歌圩是武鸣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圩中众多民俗体育活动也成了节日活动的一大“重头戏”。节庆体育因其独特的民俗性、趣味性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三月三”歌节上,壮家女正在抛绣球
其中,抛绣球便是壮民族文化中独特的人文景观。小小的一个绣球,在壮族人民的手中流传了两千余年。而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抛绣球逐渐演变为一项正式的民族体育运动。
目前,武鸣壮族抛绣球比赛主要分高杆和背篓两种形式。
高杆抛绣球比赛分为单人和团体两类,运动员需要在10分钟内在场地中多次来回,将绣球抛过9米高的杆上直径为1米的彩环,最终以抛中数量算分,因此保证抛绣球的速度和命中率显得尤为重要。
武鸣壮族抛绣球代表性传承人潘桂梅在介绍武鸣壮族抛绣球的规则。
武鸣区民族中学抛绣球项目体育老师罗仁进在示范高杆抛绣球的动作。
学生们在集中练习高杆抛绣球项目
不同的比赛会制定不同规格的绣球
“要想让绣球进得又快又多,耐力、速度、技巧是三个必备因素。”武鸣壮族抛绣球代表性传承人潘桂梅介绍道。
提绳,伸臂,抖腕,送指,抛球......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绣球只有获得合适的速度及角度才能以抛物线的轨迹,顺利准确地穿过彩环
绣球抛出后,需要立刻跑到对面准备捡球及下一次的抛投
背篓比赛为团体形式,一个队伍由4名抛球手和1名接球手组成,比赛以投中次数算分定胜负,每队投相同的球数,投中多者为胜,若数量相同则用时短队获胜。
背篓抛绣球项目
背篓比赛中,抛球手跟抛高杆动作一样,但需要放低出手角度;接球手则需要背着竹制背篓站在接球区内,用背篓接球,姿势不限。
比赛前,队员们可商量本队绣球摆放策略,以方便接力
接球手背着敞口的背篓灵活接球
由于涉及到抛球手的接力、与接球手的配合等,背篓比赛更考验的是团队之间的默契。
如今抛绣球项目已成了校园里学生们课外活动的固定项目
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传承发展的实际需要,如今抛绣球运动也已融入广西许多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之中。以南宁市为例,2012年“抛绣球”成为南宁市中考体育选择项目。
针线之间 锦绣尽现
不同花纹的织锦
中国织锦工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传,在汉代就已经产生。
壮锦成品展示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色彩艳丽、花纹繁复,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织锦壁挂
云锦、蜀锦、宋锦以真蚕丝为主要材料,织物细腻,线条柔美,图案写实。
挂在展示架的壁挂成品
相较之下,壮锦加入棉线进行纺织,独具粗犷质朴之感,源于壮族人民对现实生活丰富想象的图案又让其带有浓烈的民族特色。
织锦工艺品展示
宾阳壮锦的制作流程包括纺线、染色、上浆、绞线、牵线、卷机头、装机、上机制造。
织机上的织锦半成品
壮锦的织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通经断纬,一种是通经通纬。
织锦工具
通经断纬织法的花纹线随时可换,经线一种颜色从开始织到结束。
通经通纬织法的花纹线和经线都是一种颜色。
织锦手包
织锦的图案以几何纹为主,通常是在平纹上织出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几何纹。
织锦香囊袋
也可以选择在几何纹上加以动植物图案装饰,织出层次更多的组合型纹样。
织锦郁金花
还可以将多种大小不同的几何纹结合,编织出富有变化又整齐严密的复合几何纹样。
壮家五色饭 引客满堂来
壮族作为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而五色糯米饭作为壮乡人家的传统美食,是其民族代表性符号之一。它取名直白,得源于自身所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寓意着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准备蒸制的五色糯米饭
炊制五色糯米饭这一习俗在壮族地区沿袭久远,每逢三月三、清明,重要的祈福节庆,家家户户食五色饭,敬天地神。
染制红色糯米饭的红蓝草
选料、采摘、浸泡、染色、蒸制,制作五色糯米饭包含5个步骤,从准备到完成需要花上整整两天。
染制黄色糯米饭的栀子果
红色染汁取自红蓝草,紫色染汁取自紫蓝藤,黄色染汁取自黄花或栀子果,黑色染汁取自新鲜枫叶。要保证五色糯米饭的地道口感,当地农户种植的糯米是首选。
染制黑色糯米饭的枫叶
天然的植物采摘回来,将其剁碎、捣烂,分别放入水中浸泡至少一夜,最后过滤出汁液。
过滤好的栀子果汁液
用已经出色的汁液浸泡糯米6个小时以上,确保糯米上色充分、均匀。
用植物汁液浸泡糯米
染色是制作五色糯米饭最关键的一步,植物需要泡多久,汁水与糯米的比例如何,每种颜色都有其对应的植物配比以及制作工艺。只有当材料与制作工艺得到完美匹配,五色糯米才能成色漂亮,光泽饱满。
正在沥水的糯米
待糯米的水分充分沥干后,将其分区域放置进木桶中,采用隔水蒸的方法进行蒸制。
沥干水分的五色糯米
整个蒸煮持续四十多分钟,一颗颗圆润光滑的糯米粒,在柴火高温的蒸制下变软变黏变香。
刚出锅的五色糯米饭
掀开盖子,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晶莹透亮,5种色彩均匀分布,斑斓美观。取一筷子品尝,植物的清香与糯米的绵软交融,唇齿留香,令人回味。
餐桌上的五色糯米饭展示
五色糯米饭代表着希望,寓意着美好,用它来敬天地、敬祖宗,就能保佑五谷丰登、五福临门,于是每当贵客上门、家中有喜,壮家儿女都会端上一碗五色糯米饭。
(以上图片及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本期壮族便介绍到这里,
下期民俗风情更精彩,我们不见不散!
-END-
文案提供:第一图书借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