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时代先锋】廉洁人物——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心系群众:廖俊波



不忘初心、扎实工作

廉洁奉公、心系群众


廖俊波(1968-2017)


  廖俊波,福建浦城人。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邵武市拿口镇镇长、党委书记,邵武市副市长,政和县委书记,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等职务。

  他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地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2017年3月18日晚,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 等称号。


唯有初心不忘


追记心系群众的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


  当接到去市里工作的通知时,他和妻子商量,尽快办一件大事——买房。

  于是,他把家安在了南平市一栋普通居民楼里,融进了这座闽北山城的万家灯火之中。

  小区里的人,偶尔会碰到他,但几乎没人知道他是谁,也没人在乎他是谁。

  直到那个大雨滂沱的夜晚——

  3月18日,一场车祸,终止了他鲜活的生命。

  廖俊波,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政和县原县委书记,在一个周末的晚上,走完了他年仅48岁的一生。


新来的“省尾书记”


廖俊波(左一)到石圳村调研党建工作,与村民们亲切握手


  入夜,村民邓奕辉刚吃过晚饭,就听见一阵敲门声。

  登门者指着身边一位面带微笑的中年人说,“这是县委廖书记,今天专门来看望您。”

  石屯村,地处南平市政和县石屯镇山脚边,平时外来人不多,村民大多没见过县委书记。邓老伯既感意外,又不免有些紧张。

  “老伯,身板还硬朗吧?能不能请各组的老乡过来,一起聊聊?”县委书记柔声道。很快,几名村民小组长、辈分高的人,聚在了邓家厅堂。

  “大家放开说,不要管时间。”县委书记说。

  喝茶、递烟、寒暄,不一会儿,话语就热了。“县里搞开发区,我们支持,可廖书记,山上有我们600多座祖坟,怎么办?”

  “镇里打算建一座公墓,咱让老祖宗也住住新房,好不好?他们楼上楼下的,不也热闹嘛。”大家听了,笑了起来。

  “廖书记,以后征地标准提高,我们第一期被征的,不就吃亏了?”

  “决不让老百姓吃亏,一定会补齐。”

  “行!行!就冲廖书记您到家里来,我们一定大力支持,不算小账。”大家纷纷表态。

  3个小时过去,大家意犹未尽。

  政和,地处闽浙交界,武夷山脉纵贯全境。人均综合实力全省倒数第一,长期是福建省长挂点的帮扶县,被形容为“全省之尾”。

  县委书记,也被戏称为“省尾书记”。

  “当官当到政和,洗澡洗到黄河”,这是当地干部茶余饭后的自嘲。每次省里市里开会,政和干部都坐在角落,轮到发言时一般快到饭点,说者无心,听者无趣。干部调离政和,有时还会收到“恭喜脱离苦海”的祝贺。

  2011年6月,廖俊波走马上任。

  “郡县治,天下安。”县委书记官不算大,但领导着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掌管一方土地,权力很大,责任和事务似乎也无限,还会面对不少诱惑。这是个干事创业的重要职务,也是考验意志品格的关键岗位。

  穷家难当!环顾政和,大山连绵,河川密布。县城老旧破败,连一个红绿灯都没有。县里没有几家像样的工厂,连县委大楼的墙上都有很多裂缝。

  上任后,他与时任县长黄爱华作了一次深谈。“依我看,政和相对落后,反倒是个干一番大事业的平台。想想,咱们一起努力,在全国率先蹚出一条县域经济改革发展的路子,打它个翻身仗,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他微笑着,眼里放着光。

  “不怕穷,就怕穷惯了。咱来个大战役,把信心士气提起来!”

  4年后,政和从“省末位”跨入增长速度“省十佳”,城市建成区扩容近一倍,3万多贫困人口摘掉帽子。政和干部的腰杆变硬了,说话声音变大了,在省市召开的会议上,也开始“抢话筒”、介绍经验了。

  2015年6月,廖俊波光荣当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


与时间赛跑


廖俊波介绍武夷新区规划建设情况


  开发区,好像与廖俊波有着不解之缘。

  大的任务有两次,一次是2007年,从市政府副秘书长任上,调任荣华山产业组团管委会主任;另一次是2015年10月,在副市长任上,主抓武夷新区规划建设。

  荣华山,位于闽浙赣交界的浦城县,历史上曾是入闽商路要冲。

  廖俊波是浦城人,熟悉人情地理。但环顾一片荒山野岭,再掂掂手里的6个人、1台车和2000万元启动资金,难免让人泄气。

  大家都清楚,落后地区建开发区,不是什么好工作,其中一个难处,就是招商,得到处求人。南平是山区,除了生态好,没别的优势。

  荣华山离南平市都有3小时车程,外出招商,光赶路就让人吃不消。

  可廖俊波不怕,他好像喜欢求人和赶路。

  时间过去快10年了,廖俊波当时的副手刘晖明,仍难忘创业的艰辛,难忘廖俊波那股“疯劲”。

  南平市委书记袁毅告诉记者,廖俊波工作过的岗位,都是任务最重、困难最大、问题最多、矛盾最复杂的,市里对他很信任。

  担任副市长后,组织上安排廖俊波主抓武夷新区建设。

  南平市区,沿河谷而建,发展空间局促。经国家批准,在北边调整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武夷新区,并且要把政务中心也搬过去。

  虽然戴着“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光环,但廖俊波又干起了招商的活儿。开始到处求人。

  他对同事说,招商没什么秘诀,说穿了就是几句话,“接待真心真意、交流专业专注、服务贴心用心”。

  有外地客商来,他必亲自赶到车站、机场迎送,亲自陪同、讲解、考察。

  在他生命的最后45天,有22个晚上在开会,14个晚上在外出招商或者赶路。最近的一次,3天跑4个省,去了6家公司拜访。

  驾驶员林军跟随廖俊波多年,他在车上长期备着“四件套”——衣服、雨鞋、雨伞和被子。那床被子,开车时廖俊波用,停车时林军用。

  “领导,您不觉得累吗?”林军问。

  廖俊波的解释是:带孩子够辛苦吧,但父母为何乐在其中呢?因为信念!人有信念,就不会觉得累。


“肝胆”——他的农民朋友


廖俊波(左二)带领农技人员帮助东涧村花农解决技术难题


  “肝胆”一词,福建人常用来称呼最知心、最可敬的朋友,近乎大家常说的“铁哥们”。

  廖俊波的“肝胆”很多,一位叫刁桂华,农民企业家。

  几年前,拍下了新厂房土地后,因遭人构陷,她被异地拘押,土地出让金交不了,后来光滞纳金就需要上百万元,企业陷入生死之劫。

  仅有小学文化的她,几年来到处上访、哭诉,甚至“拦轿喊冤”、“见官下跪”⋯⋯

  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悄悄指点她,等廖副市长接访那天再来。

  刁桂华将信将疑,如期来到接访地点,第一次见到了廖俊波。廖俊波听完情况后,微笑着说:“今天后面还有人等着。这样,你留下材料和联系电话,咱们改天详细谈。”

  一个星期过去,手机铃声响了。手机那头,传来廖俊波的声音。

  路上堵车,车又坏了,刁桂华迟到了,下午1点多才赶到。由于心急,她在市政府办公楼的楼道里摔了一跤,廖俊波闻声出门,把她扶进办公室坐下。拿毛巾蘸上热水,为她擦拭伤口。

  “不要急,办法总比困难多。”看着弯腰低头的副市长,刁桂华眼泪夺眶而出。

  最后,廖俊波递给她一张名片说:“再苦的经历,都会翻过去。你现在要专心把企业做好,把自己变强,以后的日子还很长。你的困难,咱一起想办法解决。”

  另一位“肝胆”叫袁云机,也是农村妇女。

  2013年,袁云机带着村里9位姐妹,在家人和村里老党员的支持下,花了3个多月,清走500多车垃圾,开始改变“垃圾村”的环境。

  这事传到县委书记廖俊波耳朵里,他立即赶来调查。然后,对着袁云机她们竖起大拇指:“你们这帮姐妹,了不起啊!干了一件大好事。”

  “县里支持你们,咱把旅游经济搞起来。”廖俊波说,“赚钱的事你们干,不赚钱的事政府干。”

  很快,石圳村完善了基础设施,房子翻修一新,引进了3家旅游企业。古樟古巷,小桥流水,成了远近闻名的“白茶小镇”。作为政和县首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

  廖俊波经常来,有时会带客商来,并拿着话筒,当起导游。见到袁云机,老是开玩笑:“云机啊,又变漂亮了!”

  “他不是官,他是我老大哥,是和我们农民坐一条板凳的人。”袁云机说。


是清水,就是通透的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选自图书《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选编》,侵权即删


  “谁要打着我的旗号拉关系、搞工程,你们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朋友。”廖俊波走到哪里,都这样强调。

  他和客商们之间很“清”,南平市政府办工作人员吴慧强说,曾有一位很熟的外地客商拎了一盒海产品来看他,廖俊波一直追到电梯口,坚决退回,并说“你来找我,咱是朋友;你提着东西来,咱俩就不是朋友关系了,而是利益关系,这就把朋友看轻了。”

  罗志坚是南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他说:“我干组织工作多年,人见多了,像廖俊波这样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的干部,不多见。”


为何叫“樵夫”


  廖俊波身上有一个谜——他的微信名,为何叫“樵夫”?

  记者问过好多人,找不到确切答案。

  有人说,可能他愿意像樵夫那样,四处开山辟路;

  有人说,可能寓意他想像樵夫那样,为人们送去温暖;

  有人说,可能表示他就把自己当成樵夫,做一个大山之子⋯⋯

  无论哪一种,这位辛劳一生的“樵夫”,永远离开了我们,在闽北桐花盛开的季节,带着他无限的爱和无限的忠诚⋯⋯